普林斯顿大学琚诒光教授来访清华大学钱学森班
2017年12月22日晚,清华大学校友——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琚诒光教授来访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并举行了一场精彩的交流报告会。本次报告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兵副教授主持。首先,琚诒光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Aerospace and Aeronautics and Leadership Education”的报告。琚教授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Theodore von Karman的一句话 “Scientists discover the world exists ,engineers create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 作为开场吸引住在场的每位同学,在向同学们讲到什么是航空航天时,他说道,航空航天是人类的梦想,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发现宇宙和生命的最前沿,过去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
他结合自己多年参与美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研究经历,生动讲解了人类航天航空发展史,让同学们领略了少有见闻的美国大学和NASA对航空航天研究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发展战略,特别是介绍了大师钱学森当年在美国国家安全和航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琚教授不失时机地对同学们强调抓住机遇和领导力培育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担负起振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使命。随后,同学们积极与琚教授展开了讨论。大家在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对航天航空事业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就自己的认知写下了此次交流的心得,并表示期待有更多机会与如此“大牛”近距离交流与学习。
琚诒光教授(Prof. Yiguang Ju)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航空系Robert Porter Patterson教授,可持续发展能源专科主任和燃烧学会美东分会主席。同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讲座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琚诒光教授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士,AIAA Journal, Proceedings of Combustion Institute和Frontiers in Energy等权威学术期刊的副主编,获得过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局长贡献奖和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
同学们的感想
琚老师的讲座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美国NASA将火箭发射这项技术交给商业化的民营企业,这让产品的cost大大下降,也提醒我做事要考虑成本。(陈世纪)
在今天的讲座中,Prof.Ju最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体制对创新的影响。美国NASA的近几个近地轨道项目都进展不是很顺利,于是大胆地把这些项目交给了民营公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而在中国,不要说航天这种需要尖端科技,并且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产业,像能源,通信等一般民用产业,也都由国有企业垄断,其中的缺乏创新等问题,历来为人们所诟病。其实,中国不妨在这些领域允许民间资本的加入,与国有企业形成竞争,相信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卢佳键)
琚诒光教授谈话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一点就是航空航天的商业化。我们应当有清晰的目标和灵活的头脑:像重返月球,前往火星这种重要任务理应由国家机器整合力量完成,而近地轨道发射任务,应该放手交给商业公司完成。公司会在市场的驱动下,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商业目标,这是国企难以企及的。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更有充足的人才来完成这一切。(牛浩宇)
琚教授不仅给我们讲述了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与意义,更对现阶段一些国家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模式作出了准确、中肯的评价。这使我们意识到了,航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处理好它,绝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成的。(李诗妤)
琚教授的座谈会让我对美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有了更多了解,也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今后创新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创新,更应该是创造不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将所有事务大包大揽,那样只会阻碍更先进技术的发展。(肖智文)
琚教授讲到,十多年前预算不足的NASA将部分技术成熟的发射任务转移给企业后,不仅得以专注于深空探测领域,还极大促进了美国商业卫星的发射。从中看到,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定位很重要。(吴茜)
琚教授主要讲述了美国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在短短六年里将火箭发射做得格外成功的故事历程。这个故事值得人们学习。NASA耗费了大量的经费,在航空事业方面作出的成就并非很理想。于是,政府决定令航天飞机退役,改成火箭发射,并且由商业公司承担商业发射的任务。通过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火箭发射变得经济高效。进而在短短数年之间取得突破。甚至完成了火箭回收的任务,震惊世界。琚教授也提到,未来航空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便捷等方面发展,比如火箭回收等等,而对于火箭推进技术则已经存在许多年了。因此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也应该找准方向,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训练,争取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成就……(周靖霖)
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琚教授所讲:NASA的主要作用是去探索和发现未知的深空,至于一些技术已经成熟的发射任务,完全可以商业化,交给Space X等民办公司去做。这样不仅NASA节约经费,也可以利用市场竞争降低发射成本。而且国企对员工的待遇工资等比不上私企,员工的工作热情可能也比不上私企,故将这些技术成熟的领域商业化将对科技的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反思中国,或许我们也应该将某些技术成熟的高精尖领域开放给民企,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推动科技快速发展。(张凇源)
我觉得与琚教授的交流,更新了我对航天的一些想法。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我原先认为NASA是一个主要定位于工程项目的政府组织,但琚教授认为,目前NASA已将目光放在深空探测,即科学探究上; 而在近地空间的任务完全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去完成,这点SpaceX和Blue Origin 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最后琚教授还有很多准备的内容没有讲,因此我也盼望着琚教授能再次为我们做讲座! (赖丞韬)
今天我参与了琚诒光教授的讲座,收获颇丰。琚教授给我们系统地讲述了飞机火箭发展的历史。对我而言,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关于火箭商业化的问题,我也十分期待我国的商业火箭事业可以交付给企业来做。听过讲座,我感觉或许是国内政府对航天事业的垄断使得我们在创新方面不及美国,我期待政府能在这个方面找到一个与企业合作的平衡点,或许对我国未来的航天发展更为有利。(孟详迪)
我对琚教授关于创新的认识很有感受。他为我们介绍了航空航天的发展史,从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到现在的10马赫超音速飞机以及Space-X回收式火箭,每一步都有创新。只有创新,人的独有的价值才能体现,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下。NASA专注于深空探测的研发,而把已成熟的空间站交给民营企业。现在很多工作都可以被机器取代,于是创新的更加重要性明显。所以我们除了要完成学业,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张泰铭)
琚教授今天讲了许多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space technology needs innovation,science应该把目标定在deep space。这个观点让我对science和engineer在航空领域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教授提出了现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人才没有相应的物质回报,容易使人才流失到民企。我觉得这确实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因为现代愿意做航天航空的人越来越少和相关人员的待遇不佳有很大关系。
通讯稿作者: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