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杨卫院士做客“今日与未来:大师名家与钱学森班学生对话”系列讲座

发布人:黄鑫 发布时间:2018-06-20 来源:钱学森班

      

      2018年6月14日下午2-5点,清华学堂钱学森班邀请到杨卫院士作为“今日与未来:大师名家与钱学森班学生对话系列”嘉宾,为到场的师生们做了一场生动的、令人深受启发和深思的报告,并应邀与钱学森班部分同学进行对话。此次对话活动分上下两半场进行,上半场,杨卫院士发表了题为“力之大道两周天”的演讲,钱学森班首席教授郑泉水主持本次报告并致欢迎辞。钱学森班同学、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李路明教授、书记李俊峰教授等院领导和师生,以及校内外其他院系师生共180余人到场倾听本次报告。下半场为杨卫院士与钱学森班师生小范围的对话与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



      报告开篇,杨卫院士揭密了报告题目“力之大道两周天”的由来。即日常生活中,七为一周,二个七即为二周天。此番解释引起到场师生的欢笑,现场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杨卫院士的报告从题目的“缘起”钱学森先生切入,从“空天三代”Prandtl、Von Karman和钱学森师徒代代传承,到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的传承,他强调指出,学术传承与创新同等重要。 紧接着,杨卫院士以习总书记在5月29日院士大会报告中引述的墨子对力的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开始进入报告主题。工程篇——力之硕果。杨卫院士主要介绍了力学在高超音速、空天发动机与超燃、超重力、盾构、高铁、天眼和共融机器人等七个工程问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其中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中,他特别赞叹钱老的超前眼光。钱老于1949年提出一种空天飞行器的概念,在大气边缘如同打水漂的跳跃,可实现从洛杉矶到曼哈顿仅需飞行1小时。 科学篇——力之源泉。杨卫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力学存在于多光子纠缠与量子通讯、中微子振荡、暗物质、引力波、拓扑绝缘体与超导、髓系白血病和超硬物质等不同重大科学问题中。杨卫院士通过七个工程问题、七个科学问题来阐述我国工程界、科学界的重大进展,并揭示蕴含在其中的力学思想和力学视角。整场报告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宇宙之大,基本粒子之小,力无处不在!


      报告结束后,杨卫院士以其高水平的学术素养、宽广的人文视角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一一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随后活动进入到下半场,杨卫院士和钱学森班师生近距离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同学们纷纷提问,杨卫院士耐心地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在追求更加卓越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循序渐进去探索高精尖的学问。杨卫院士特别提醒同学们,研究问题时应当抓住主要矛盾,弱化次要条件。在预估误差量级后,忽略次要条件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初步探索,如果发现条件简化不合理,则应该将其恢复,重新简化,弱化更加次要的条件。全场对话活动整整进行了3个小时,结束时,同学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报告人简介


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历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浙江大学校长、浙江省科协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曾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发的Warner Koiter奖,以表彰他在固体力学领域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和国际合作做出的重要贡献,是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地区第一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