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研究 

Michael Kozlov教授:细胞膜力学


2019年9月12日下午2点,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Michael Kozlov教授受邀为钱学森力学班开展了以细胞膜科学为主题的X-idea第一次课程。此次课程吸引了来自力8、力9共15名同学参加,钱学森班首席教授郑泉水老师、班主任任建勋老师、ORIC负责人徐芦平老师及部分微纳中心研究生列席聆听。

 

课程开始前,郑泉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Michael教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方向并对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X-idea新学期第一课正式拉开帷幕。Michael教授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科学的相关背景,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极大兴趣。之后,Michael教授对相关研究内的一些典型工作,如膜结构的三维建模、膜中脂滴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给出同学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期间,同学们踊跃发言,与Michael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郑泉水老师、徐芦平老师也参与了其中。
 



本次课程的后半部分,在场的15位同学自由组合成3个小组,对Michael教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分别进行探讨,各位在场老师也加入到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之中。足足三小时的课程,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非常期待下一次的X-idea课程。力9李在存同学说:“看到数学,物理相关知识在生物学问题中体现是一件相当美妙的事”;力8孙弘毅同学感慨道:“X-idea其实在思考中,并不需要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再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自己已知的知识,猜想出可能的答案,虽然答案可能未必正确,但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映射对于我们的思考有很大的裨益”。
 



参与学生感言:


贾子尧:教授在非常精细的生物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很有美感的问题。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力学在细胞层面上的巨大应用价值。各位老师同学的自由讨论同样很有启发性,提供了很多视角,互相补充,相信一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总体来说,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全新的,我希望多多参与。


许艺轩: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全英文的学术交流,其实很是紧张,实际上也确实听得比较费劲。报告结束后,我还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在助教的鼓励下,我用英文向教授表达了疑惑,并得到了详细而明了的解答。这定是我学术生涯的一个大迈步。


李晨阳:面对实际问题,我们要学会用已知的理论思维去拓展延伸,用开拓性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陈润奇:遇到的新问题时,我们往往倾向于一个或者多个用已有的简单模型去解释,这往往对我们的基本模型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建模时,作用机理的逻辑自洽和模型结果与实验现象的吻合往往同等重要。


李在存:看到数学,物理相关知识在生物学问题中体现是一件相当美妙的事。


李泊玙:根据有限已有信息的简化模型需要相应的简化实验验证;在使用实验数据的时候需要严格考虑实验条件及适用范围;多个效应同时存在时(实际情况常常如此)可考虑先分别研究各效应的影响。


徐奕舟:对实际问题的物理建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其主要物理机制及物理过程并合理简化以得出有意义结果。


詹凯昕:X-idea中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知识来建模解释,应当通过更多现象来验证更合理的建模。


张帅:各个学科交叉渗透,要寻找并解决一个问题单靠一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学习知识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广度。


孙弘毅:X-idea其实在思考中,并不需要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再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自己已知的知识,猜想出可能的答案,虽然答案可能未必正确,但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映射对于我们的思考有很大的裨益。


杨学思:必修生物通识课程是正确的决定,需要一定的生物知识才能嗅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在建模中避免脱离实际。


马竞泽:很多熟悉的生物过程的物理机制仍待阐发,建模时需先明确哪种方法(气液固、热力学/静力学/动力学)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