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路平教授: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计算
2020年11月19日,“X-idea: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系列课程”第五讲在法图举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中心的施路平教授受邀作题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计算”的精彩报告。本次活动分为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两个环节,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吸引了一百余位师生踊跃参与。
施路平教授作报告
施路平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次浪潮和传统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他表示现有的系统很难同时满足充足的数据、确定的问题、完整的知识、静态和单一的问题这几个必要的条件,同时认为除了算法、算力、数据之外,研究者对人工智能赋予的思想也至关重要,这将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
施路平教授介绍了类脑计算发展的背景,指出计算机技术的瓶颈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挑战呼唤类脑计算。冯·诺依曼结构日渐逼近瓶颈,存储技术物理微缩的空间不断枯竭,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冗余十分庞大,数据变化迅速、关联紧密。类脑计算能够赋能各行各业,而类脑计算的发展需要双脑融合驱动,以及理论、芯片、软件、系统和应用的协同发展。
施路平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类脑计算领域的科研心路历程,鼓励同学们保持勇气和好奇心。他提到自己十多年前,在了解脑科学后发现了人脑和计算机在原理上的可借鉴之处,做了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决定,即放弃之前的研究领域转而投身类脑计算的研究。多年来,他立足将人工通用智能的实现作为类脑计算的终极目标,将多学科深度融合作为解决方案,在不断的摸索和突破中找到了当初做出这一艰难决定的价值。
小组讨论环节
深入讨论环节中,现场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在主持人和博士生的指导下围绕类脑计算领域中的问题展开头脑风暴,诞生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结论。同学们就AGI在教育中的利用、AGI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脉冲神经网络在DVS中的应用等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并完成了一次简单的展示。
施路平教授、郑泉水教授、赵蓉教授、徐芦平副教授点评发言((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最后,施路平教授、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院士、类脑计算研究中心赵蓉教授、钱学森力学班运行及研究实践负责人徐芦平副教授等嘉宾分别对同学们的展示做出点评,表示同学们的思路有许多令人惊喜之处。
现场合影
供稿:马程田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