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研究 

王民盛:“从0到1”创新的道法术


      4月22日,深圳零一学院的王民盛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颇具特色的X-idea课,钱学森班力8班刘天晟同学担任主持人。相比于以往科研团队或华为产业专家带来的学术与工程上的具体问题,王民盛老师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视角上,鼓励同学们打破通常“做题家思维”,提出突破性的大问题,迈出“从0到1”创新的关键一步。在此基础上,希望同学们树立创新战略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人生规划。


刘天晟同学主持


王民盛老师主讲


      讲座从“内卷焦虑”开始,现在很多同学都在循规蹈矩的发展路径中不断进行低创新性工作,靠相竞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更好的机会。王老师借用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名言建立的“三圈模型”,指出大部分人都在“已知的已知”的红海中挣扎,造成严重的内卷。只有极少数拔尖人才跃迁到“”未知的未知”的蓝海,进行“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开辟出“已知的未知”的橙海,牵引一批人做出高价值的“从1到100”创新。



图片
报告展示

      王老师用三个科学与工程中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名人故事,分成三个层次展示了在前沿发现新问题,以此找到新的突破方向的发展方式,也是新的人生视野。第一个是牛顿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牛顿力学并不是按照通常的科学史中所讲述的,科学知识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演进规律而发展的逻辑,沿着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的轨迹发展起来的,而是经济、军事等社会活动产生的需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动力,后者也反过来推动社会活动的进步,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形成的螺旋演进,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0到1”创新的本质是破界升维,构建新的系统,也可以看做产业-技术-社会相互耦合的复杂巨系统中秩序涌现的过程。如果视野限定在特定领域,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需要建立高维视野,才能更好地创新。这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钱班课程包含了一些人文通识类课程,而且大力鼓励我们走出课堂和实验室,接触产业前沿。


图片

案例讲解


      第二个是马斯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王老师展示了马斯克进行创新的两种思考方式:一是系统思考,即不要静止孤立地思考,而是要建立空间的相互联系,在时间轴上进行考察。二是本质思考,即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不被当下的系统结构所束缚,回归系统本质进行逻辑推演,从而打破人们通常的认知边界。


      王老师讲述了马斯克如何运用这两种思考方式创立SpaceX、为什么要把人类送到火星,为什么要开发脑机接口等问题。此外,他用一个互动小问题“如何解决汽车滞销”为例,展示了做题家思维和创新者思维的不同。

图片

图片

案例讲解


      第三个是王兴的故事。王老师首先根据物理学的研究逻辑,建立了“从0到1”创新的四种基本方法,并用清华学长王兴的创业故事,展示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从王老师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从0到1创新的道法术:不要被现有条条框框束缚,通过从系统升维和本质出发的思考路径,抓住本质问题,用技术构建创新解决方案。它可以指导各项创新实践,譬如技术研发、组织构建、业务拓展、人员选拔、能力构建,也可以为每个人建立长期发展路径。王老师展示的这种打通学科壁垒、多领域协同的创新性思想,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中所必需的。


现场同学交流并发表观点


       最后,王老师以未来的汽车行业为例,激发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实现跨界创新。同学们集思广益,有同学想到了《无敌破坏王》中单人乘坐的无人驾驶飞椅,让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出行;有同学想到了可以让整栋房子变成可以移动的车辆,在睡梦中送自己到想去的地方;还有同学联想到了曾经作为交通工具的马,认为未来的赛车会像如今的马术一样成为一项专门的运动项目。


      从最初的单纯考虑电动车的演变,到交通行业模式的变革,再到从不同的行业层级以及多个领域综合分析后构想的未来城市模式,同学们的思路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拓宽。


郑泉水教授总结发言


      最后,郑泉水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感谢王民盛老师带来的精彩课程。郑老师也对目前很多同学的思路太窄的现象表达了担忧,希望同学们有更宽广的视野与创新精神,能够对未来进行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打开思路并从中找到未来的趋势。这种“从零到一”的突破也正是X-idea课程、钱班项目组以及零一学院想要引导学生们发展的方向。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