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0党团建设丨“沂蒙精神”线上实践
12月2日下午14:00,力0班“深根计划”线上实践联合行健能源0、能源1、航1在新水301顺利举行。本次实践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的“沂蒙精神”。参与实践的嘉宾有:临沂团市委学校部刘璇部长、蒙阴县委党性教育工作中心开发室主任郭艳阳老师、中共费县县委党性教育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李聪老师。本次线上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聆听了嘉宾老师的宣讲,并与他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开场介绍
首先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同学们知晓了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更是被中央宣传组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之一。而沂蒙精神的具体要点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观看宣讲视频
《学习沂蒙六姐妹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身上所带着的是“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承担起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她们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你,从未走远》
辛锐,出生于泉城济南,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却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来到沂蒙山区参加抗战,并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侣陈明。在大青山突围战中,陈明壮烈牺牲,辛锐身负重伤,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养伤十七天后再次被敌人发现,当鬼子围上来时,年仅23岁的辛锐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视频通过讲解员与在大青山突围战中牺牲的女英雄辛锐的对话,让我们再次重温共产党员的初心。
《永远的19岁》
2019年,消防员徐鹏龙在四川凉山木里县的森林火灾中牺牲,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9岁;1941年,校部司号长齐德于大青山突围战中牺牲,他的生命同样定格在了19岁。时代岁月在变迁,沂蒙精神却未因此蒙上一丝灰尘,反而是永远鲜亮,被一代代人传承。透过视频,致敬英雄,缅怀先烈,让我们学习领悟沂蒙精神。
问答环节
通过学习宣讲视频,同学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并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嘉宾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积淀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答:郭艳阳老师讲到,沂蒙历史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出光彩夺目的沂蒙精神。一方人民用一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出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谱章,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在电影长津湖里一次次的响起,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焕发出新的光芒。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脚踏着临沂这片红色热土,说到:“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郭艳阳老师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期的中国青年,应去把持续不断弘扬沂蒙精神当成神圣使命和责任,听党的话跟党走,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奉献青春力量,践行使命担当。
问:如何结合新时代条件发扬沂蒙精神?当代大学生怎样在生活中更好地贯彻沂蒙精神?
答:李聪老师认为最首要的是了解什么是沂蒙精神。接下来,我们不一定非得局限在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可以把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分享一些沂蒙歌曲、故事,这些都是对沂蒙精神的宣传。老师通过对电影长津湖中的沂蒙小调和歌剧沂蒙山的举例,告诉同学们蕴含着沂蒙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其实就是传播沂蒙精神的很好的渠道。沂蒙精神的背后蕴涵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李聪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些故事,结合建党百年的背景,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舞台剧、朗诵、音乐、诗歌等等,去讲述、去弘扬。同时也欢迎同学们在认识沂蒙精神的基础上,在节假日假期去到沂蒙,去追寻这一份精神的源头。
同学实践感想
在本次实践中,通过各位老师的分享,我看到了沂蒙精神体现出了吃苦耐劳、永不服输、敢于牺牲、军民一心。我相信,沂蒙精神会一直影响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唐辛雨
今天的线上实践让我学习和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沂蒙精神诞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彼时党政军民戮力同心,以高涨的热情和大无畏的勇气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为在战斗中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千金小姐”、文工团团长辛锐,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等。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保持了战争年代的激情和干劲,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模范和先进集体。时至今日,沂蒙精神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凝练,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和弘扬沂蒙精神有助于我们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杨濠旗
通过老师的宣讲,同学们了解了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的事迹。她们在各大战役期间,动员全村的男女老幼,部队走到哪,她们就跟到哪,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员,运送物资,唱军歌鼓励战士。张玉梅被选举为村长之后,积极动员群众,一切工作安排的妥妥当当,自己却几天几夜没合眼;冀贞兰为了给战士们纳军鞋,将自己的嫁妆都撕下来作为布料;伊淑英怀有身孕,却仍坚持着每天走二十几里山路去给战士们送东西……通过对沂蒙六姐妹的故事的学习,同学们看到了女性支援革命的光荣形象代表。她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在她们的脸上除了岁月沧桑之外充满了信仰的力量,这种对共产党的坚定的信仰和她们身上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传承下去并继续弘扬的。我们要牢记沂蒙六姐妹的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干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而在提问交流环节,通过老师的解答,同学们明白了沂蒙精神是在临沂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熔炉中,沂蒙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血肉和对党的忠诚锻造而出的。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它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产物。与其它同为革命精神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相比,沂蒙精神最突出的特质就是这种精神是被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凸显的是沂蒙老百姓的人民之魂,代表的是所有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与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质。
通过这次线上实践,所有同学都对沂蒙精神及相关历史人物和红色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对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核和时代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会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让它在新时代下绽放出新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