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9班荣获“清华大学本科生先进班集体”
2019年8月14日,30名意气风发的同学走进清华大学,成为钱学森班的第十一届学生。他们相聚于建国七十周年之际,肩负着探索钱学森之问的使命。他们矢志创新,协力齐心,科研报国之志历久弥新。他们就是力9班的同学们,正共同书写着属于力9的精彩诗篇。
学业优秀
钱班的专业课程极具挑战性:堪比数学系专业课的《高等微积分》、不输周培源力学竞赛的《动力学与控制基础》、包含部分研究生弹性力学课程的《固体力学基础》、极具挑战的《流体力学》……为了更好做到“精深学习”,力9同学们在刻苦钻研的同时,经常组织集体自习讨论,众多研讨间都留下了他们探讨交流的身影。课间的老师更是经常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力9《高等代数》的张贺春老师经常请同学们走上黑板,讲出自己独特的数学证明方法。思维碰撞之时,问题豁然开朗那刻,大家相视一笑。独行快,众行远,力9的同学们就是这样互相促进,共同在学业上精益求精。每年稳居年级第一的学分绩,众多的奖学金与学术竞赛奖项,都是对力9优秀学习能力的肯定。
力9班与高等微积分课郑建华老师(前排左六)合影
力9同学们并不止步于掌握课纲知识,“研究性学习”代表着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大家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但极具挑战性的课程进行学习,包括研究生的固体物理、数学系的抽象代数、群论,生命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等等,并在这些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给各自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在每次课程大作业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流体力学中他们自造水池实验、独立数学建模,探究圆盘浸水运动产生水涡的影响因素,复变函数课上他们组织翻转课堂,探索课程内容在量子力学、固体力学上的研究应用。学有所用,用有所新,力9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授课老师的一致称赞。
《数学物理方法》翻转课堂后与吴昊老师(前排左四)合影
科研创新
此外,力9同学们在集体的相互扶持中,大家逐渐打破了“内卷”困境,在过程中成长。例如,全员参与SRT,并在班级定期组织发起“力9 talk”,让同学们锻炼科研汇报听说能力的同时,了解更多不同方向的科研情况,互相启发。班内13名同学报名“星火计划”选拔,占院系报名60%以上,自主研究的方向涵盖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生命科学及数理等多学科,与其他院系同学的交流共促,开拓了大家的学科视野。此外,力9也积极参与院系支部与其他支部的共建活动,参与采访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从他们的科研经历中收获了激励与信念。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力9同学所在的交叉学科团队克服困难,将插管手术机器人逐步变为现实,获首都挑战杯特等奖;9位同学参加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3人获特等奖,5人获一等奖,1人获优秀奖;另有同学跟随伯克利学者的线上暑研项目已被IEEE MEMS 2022接收abstract,展示了清华学子的学术风采。那种“对一件事情着迷,晚上睡不着觉,吃饭走路都在想这件事情”的感觉,是力9同学们活跃创新的动力源泉。
力9班郝瀚(左一)、徐奕舟、聂宇轩同学参与的“自主插管手术机器人”项目获首都挑战杯特等奖
在齐心学习与科研交流同时,力九成为了大家每个人心中的温暖港湾。为每位男同学定制的祝福可乐罐,居家学习期间邮寄到女生家里的小火锅礼物,线上齐唱《国际歌》时跨越距离的坚定眼神,“求索杯”现场积极的抢答,圆明园和西湖水边对泡泡曲率和水波方程的讨论,体育赛场上获胜后的击掌和拥抱,在院系社工岗位工作时的认真和奉献,校庆晚会中志愿演员翩然的身影,一场场紫操夜聊后的会心笑容……一起聊梦想,聊科技发展,聊人生选择,聊时代洪流下的科研道路。大家坚定支持着彼此,共同走过了两年满布欢笑与成长的大学时光。
力9同学参加校园马拉松
力9班参观航天一院
牢记使命
在个人创新和集体齐心奋进的同时,“钱学森之问”代表的使命和责任,也在力9同学们心里历久弥新。两年来,大家积极与老师们探讨科研人才的使命,同时走出象牙塔,在时代洪流下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科研选择。在团支部事业、X-idea课程、钱班暑校和社会实践等班级活动中,力9同学们与华为、华大基因、之江实验室等企业部门开展深入交流沟通,赴杭州参观钱学森故居。钱塘江水滚滚向前,瞻仰故人遗迹,力9同学们铭记着钱班使命,激燃了内心力量,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在科研报国的实践中激发探索热情。
力9班参观杭州钱学森故居
矢志创新,协力齐心,历久弥新,这样的班级故事,在力9,每天都在上演着。他们接过百年时光的接力棒,共同坚定不移地走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