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 
STUDENT LIFE

力1研讨 | 乌克兰问题带来的启示



俄乌局势吸引全球的关注:自北溪项目走入世人眼球,从美国一次次宣布俄罗斯进攻时间走向小高潮,正当大众以为仅仅是美国在当小丑演戏时,局势突发改变,最终造成当前复杂的局面。仅仅也给新冠过后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提供了一个发泄口。当然,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们早已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寻求问题的答案。但是局势变化愈发多端、网络言论也逐渐站队分化,这是不利于同学们了解问题的。


在此,行健-1党课小组与“力1今天没有鱼”编辑部特别邀请本班辅导员方政清同志给我们科普相关知识,为同学们日后面对、看待、分析重大问题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考角度,提出在与他人讨论问题时必须明确的原则。



归本溯源,找到矛盾螺旋的起源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对俄乌局势作出判断之前,方导先科普相关历史知识:他就同学们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入手,让同学们了解苏联之前的苏维埃乌克兰,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奔跑着什么样的灵魂。


乌克兰最近一次作为主权国家出现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1918年至1920年红白俄内战时期,从奥匈帝国独立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东加里西亚和西沃伦)于1919122日和乌克兰临时统一,但波乌战争后被波兰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分割占领,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整个二战期间,乌克兰地区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军民死伤惨重,物资损失不可计数。1954年,在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导下,将克里米亚划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结合当下,分析矛盾


(乌克兰与俄罗斯)

作为一个“被人为构建”的国家,乌克兰东、西部的差别是很大的。西部主要讲乌克兰语,和俄语差异较大;而东部有约60%人在讲俄语。泽连斯基反俄,但是最开始他的乌克兰语反而没有俄语好。


乌克兰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使之成为各方势力争抢的对象。俄罗斯对东欧的这一片平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发源于基辅罗斯,正乃龙兴之地。而此时兵戈相向的斯拉夫人也是同源同宗。

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历史上就有一定的矛盾,193233年发生了苏联大饥荒,乌克兰受灾最为严重,史称“乌克兰大饥荒”。近年来,201311月开始的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使得冲突迅速升级,隔年发生2014年乌克兰革命,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政府倒台,亲西方势力重新主导乌克兰政治。2014年乌克兰革命也引起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掌控克里米亚。矛盾一步步累积、激化。


(北约与俄罗斯)

北约本是针对冷战时期苏联的一个军事同盟。本在苏联解体之后其假想敌已经不复存在,理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然而却不断吸收过去的华约国家,乃至苏联盟国:从波兰直到波罗的海三国,最终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直接压迫到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领土最多的国家,对于土地的执着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灵魂,尤其在二战期间的惨痛经历更是放大了俄罗斯人对于安全的战略空间的渴求。当下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后者就有可能将导弹、反导系统部署于俄罗斯的家门口(乌克兰边界距离莫斯科只有400km)。直接触犯到了俄罗斯的底线。矛盾较难调和,便造成了本次事件的爆发。



着眼变化,理性看待战争影响,学会思辨


全球化时代,战争的影响不会小,甚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短期来看,西欧的能源已经开始涨价。我们有必要采取正确看待问题的角度,去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


在一些军事迷的眼里,无非就是打或不打这两个选项”,方导如是说,“要是再激进一些呢,就会认为只要北约进入领土,俄罗斯就应该不顾一切把乌克兰灭国。”“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太恰当的。关注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把复杂的问题二分化简单化难免会带来偏差。”各方的利益诉求并不相同,理性看待问题还应该更多阅览相关资料。这互联网上的舆论风暴提醒着我们,看待事件不应该单纯地非黑即白——我们更应该对于中间的灰色地带有自己的权衡。

丁恺睿同学也贡献了精彩的发言:“我们不能留于表象,看到出兵就仅限于批驳战争。‘我们看到一头牛撞倒了斗牛士,然后我们仅仅看到那头牛,但是全然没有看到斗牛士的红布。’这样作出的评价肯定是片面的。西方在背后的政治操弄不可忽视。”


他又举了冷战后期日本和苏联关系的例子。作为小国,日本在大国的夹隙间谋取利益,较为亲美的日本出口苏联了一批机床使得其核潜艇技术大幅提升。对日本而言,这样反复横跳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能说它反美了吗?同样地,今天我们也不能被激进的言论所裹挟:要么说乌克兰全民反动分子,要么说俄军实打实的破坏分子。


方导提醒着我们:在理性思考之前,不要急着选边站,更不要去急着争论。


在考虑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代入具体环境:对于中国人来说,“反俄”似乎是一个模式的词语;但是对于美国和西欧而言,反俄似乎是它们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政治惯性。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去理解这一点,但是还是要承认这些因素在他们做决策时发挥的作用。


方导还提及了一些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观点,如基辛格就表示,相较于让乌克兰一边倒向俄罗斯或者西方,让其做双方交流对话的桥头堡更加合算。美国应该拉拢俄罗斯,而不是与其做对,这样可以保证欧洲的和平。但这并未成为主流观点,未能抵抗这种惯性而影响决策。


对现争冲突的启示


 请问俄罗斯的这一次军事行动能给现代战争带来一些启示吗?”有同学如是问到。


方导连说了四个有。俄军在进入乌克兰的时候,支持者和反对者是揉杂在一起的,相对限制其军事行动、影响战果。一些受到敌对阵营的思想渗透的人难免与友方冲突。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可以为现代战争带来启示。


同时方导还强调了战争合理性的重要:乌克兰确实是国际公认的主权国家,即使是“被人为制造的”。公然对主权国家出兵并无法理上的正当性。同时详尽地分析、评估经济发展程度与民众的抵抗意愿也是现代战争中将领的必修课,俄乌冲突、车臣战争中当地人不同的抵抗程度显然使得军事行动效果与损失不同。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逐步提升、新冠疫情的肆虐、地区冲突爆发等等的大环境下,我们民族精神中的底线思维就显得弥足珍贵:俄罗斯骤然受到经济贸易、科研、外交等等方面的制裁也有可能落在其他非西方阵营国家的头上。


同时这件事情过后,我也会就新的国际局面作出全新的战略考量:欧洲各国能不能争取、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国内舆论环境问题等等。


总结


本次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于日后面对相关问题有了比较明晰的思路。并且党课小组长黄天成带领党课小组成员对于今年的工作安排有了具体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